赵艳琳:拓荒海洋微生物世界的认知

来源:投注平台发布时间:2021-05-02作者:校报记者团 2019级英语专业 陈栢霖 2019级人力资源专业 陈慧/文 编辑:郑炜创建部门:投注平台

人物简介:赵艳琳,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厦门大学博士,曾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俄勒冈州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6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我校。赵艳琳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生态研究,以具有重大生态意义的海洋优势细菌和噬菌体为研究对象,开展微生物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微生物生理生态研究以及多组学技术分析细菌-噬菌体的相互作用。赵艳琳多项研究成果在Nature、Environment Microbiology、The ISMEJ、mSystems、Applied and Environment Microbi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


潜心研究,探索海洋世界奥秘

广阔的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0%,探索海洋开发海洋的潜力,是许多研究人员的梦想,同样也是赵艳琳的梦想。2010年,赵艳琳在厦门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求学到工作,她始终将海洋微生物生态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她研究的海洋中的细菌和病毒是海洋中看不见的“魔术师”,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核心作用。“这些微生物具有巨大的数量和多样性,目前研究者对于它们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在研究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发现新的物种,对微生物间相互作用有新的认识,这也是海洋微生物研究的乐趣。”

数十年如一日在海洋微生物生态学领域扎根,赵艳琳及其团队尤其关注海洋中一些重要的细菌和感染它们的病毒,这些优势细菌丰度很高,在海水中占据优势,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但是目前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和研究还存在一些困难,赵艳琳及团队通过一些有效的实验方法,获得许多海洋中的代表性的优势细菌和细菌病毒(噬菌体)。不久前,团队的一项研究分离到了一些海洋中之前还是未知的,但是又最为丰富的病毒类群的成员,这些微生物被带进了实验室,通过在实验室中研究这类细菌噬菌体和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他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实验室

探索海洋细菌与病毒的科研历程是漫长且困难的。前人研究的不足、样品的限制,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未知性等因素,都为研究带来了挑战。“国内只有一些大型的海洋研究机构有定期出海取样的考察航次。”赵艳琳表示,为了采集样品、丰富样品的多样性,她向一些海洋研究机构寻求帮助,与其他实验室共享样品……有时出差参加学术会议,抑或团队成员到海洋附近景点旅游时,都记挂着给实验室捎带样品。“有时只需要一点点海水就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 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通常认为生态意义较大的样品才具有研究价值,研究对象也是前人未涉及的、在细菌群中有一定数量,并且在物质能量循环中占据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克服了样品采集的困难,将实验样品带入实验室进行研究,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进行优势细菌和细菌病毒(噬菌体)分离与一系列提取实验后,等待实验样品产生反应尤其需要耐心和坚持。许多种类细菌与细菌病毒(噬菌体)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培养和研究存在困难,当细菌或细菌病毒(噬菌体)不产生任何反应时,能做的唯有等待,这便可能让下一阶段所要进行的科研内容迟迟无法开始;若细菌或细菌病毒(噬菌体)出现被感染与死亡的状况,成果几乎颗粒无收,只能将实验推到重来。赵艳琳表示这已是科研过程中的常态。“细菌被感染了,就换菌重做,科研工作的过程是一定是失败比成功更多,科研的魅力之处恰在于坚持之后可能发现新发现、新原理和新技术。”

从事基础研究多年,赵艳琳认为,科研的最终目的就是造福人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科研也有分工不同,有些研究是可以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有些研究则是不断在拓荒认知,探索未知,二者的存在同样重要,未来的她将在继续探索海洋微生物生态领域的未知、扩大人类对海洋世界的了解基础上,在应用研究的领域也做一些不同尝试。

循循善诱,潜心育人桃李芳菲

“培养新一代青年人才的担子并不轻松,我常常自我反省:学生需要什么?如何指导好学生?指导是否充分?”在赵艳琳看来,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就是指导好学生,给学生提供科研平台,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想法。她总是希望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促进共同进步。面对初来乍到的研一新生,赵艳琳希望他们能够积累文献阅读量,每每搜寻到好文献时,她会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分析文献的内容和写作等。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她手把手教授学生做实验,一点点培养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难题,赵艳琳会和学生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追溯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和进程,从分析源头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科研上的难题赵艳琳总是慎之又慎、十分严谨细致,遇到实验数据有偏差,她会在再三求证以后,给出一个合理方案解决。在亲历亲为的同时,她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让学生多参与其中,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我也会将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的问题,和学生一起解决、一起探讨,每解决一个小问题成就感就会增加,这也是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

带领学生做实验

对于学生,赵艳琳就像引领船只航行的灯塔,点亮前人未曾涉及的世界。“赵老师对学术研究的执著追求,做科研的纯粹态度感染了我,让我萌生重新回校读书的愿望。”担任赵艳琳助手4年、刚刚考取赵艳琳博士生的杨明玉老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四年时间,从懵懂摸索入门到产生兴趣再到坚定求学深造的决心,她的改变离不开赵艳琳的言传身教和鼓励打气。赵艳琳的第一位博士生、2017级生科院生态学博士张泽风读博期间在权威SCI期刊发表了4篇论文(一作2篇),他也选择了今后继续从事海洋微生物的博士后研究,“我研究的是海洋中分布较多,生态意义较重大的优势细菌和噬菌体,探索它们在此消彼长中如何动态维持海洋生态平衡……虽然转专业从零开始,但在跟随赵老师做研究的过程中,她的耐心指导、悉心引领和鼓励让我对这一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在赵艳琳的建议下,张泽风还建立起实验室一套完整的生物信息分析技术,为科学分析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提供了技术支撑,完善了实验室的实验分析流程,为繁琐的实验分析节省了大量时间。“学生能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和分析数据方法,作为导师我感到很骄傲!”谈及带领的研究生,赵艳琳很是欣慰。“能受到完整的学术和技能训练,而不是成为重复性工作的机器,能在毕业时掌握一系列技能,真正独当一面。”这是她对学生最大的希冀。

为人师表,辛勤耕耘不计回报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多次强调要高校教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赵艳琳看来,落实立德树人,教师首先要起到表率作用,教师优良的品德与过硬的专业知识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激励学生,同时教师也应给予学生以关怀与沟通交流,既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他们,也要像朋友一样开导他们,使学生在拥有健康身心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乐观地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和科研都是工作核心。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工作,赵艳琳严格要求自身要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储备与业务水平能力,充分利用时间对专业文献进行不同程度的研读。在碎片化时间里,她更多地是粗略看一些文献的摘要,或是挑选出后续需要精读的文献;在较为完整的时间段里,她会对挑选后的专业文献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思考与研读,以获取所需要增加的知识储备。对于科研与教学的二者的关系,赵艳琳认为,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紧跟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的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融入新的研究成果;走进课堂使科研人员受益良多,接触学生能培养自身的使命感、保持初心,也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汲取新的养分,拓展更大的领域,二者是相得益彰的。“科研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二者的合理安排考验教师的个人素质,我将不断调整自身状态,尽己所能做到最好。”

指导学生

在实验室,赵艳琳的勤奋与专注是学生们有目共睹的,她常常帮助学生修改论文至凌晨;为了完成其他专业的教学任务,坚持每节课都旁听专业老师上课,备课至深夜;一心求索真理,为人处事低调。课堂下的赵艳琳是学生的知心姐姐,“她可以和大家玩在一起,打成一片,无所不谈,很多时候感觉不像老师,更像朋友。”助手杨明玉对赵艳琳如是评价。生活中的赵艳琳会经常和团队聚餐,逢年过节,她也积极响应学生的倡议,在实验室组织中秋博饼等趣味活动,和学生聊各式八卦,沟通零代沟。得益于天生细腻的情感,赵艳琳对学生更能感同身受,与学生相处时她有分寸、懂体恤、会换位,她的亲和与平易近人也换来学生的真心相待。“青年学生是有思想有梦想的一代,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以平等、尊重、理解和支持,真诚以待,和学生交流沟通不仅围绕着学术,更需要提供给学生富有人情味的支持。”她以人本思想为沃土,以爱心、细心、耐心浇灌新苗,日复一日伴其成长,翘首以待树林荫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